新闻动态
小课题引来大服务——科技服务助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研究
2019年1月11日下午,“北京法海寺科学保护与创新利用智库汇”在法海寺会议室举办。此次智库汇论坛由石景山区政府主办,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加固委员会协办。出席论坛的有石景山区相关领导:副区长陈婷婷,文化委员会领导,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人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加固委员会主任(古建大师)刘大可、中国地震局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地震学首席科学家)高孟潭、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加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甄进平、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娟、河海大学吴二军教授、北方工业大学王建省教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宗教建筑专委会秘书长于晓剑、中国宗教学会宗教文化专委会副秘书长林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室主任王大鹏。另外石景山其他文保所所长及文委相关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分别就法海寺抗震、防洪、防火、防自然灾损的全方位保护研究及创新利用进行了论述。
课题负责人张亚英教授对法海寺课题初步科研成果进行了分享。课题委托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显示,大殿立柱有2个倾斜度超出规范要求,其中一个偏斜达126毫米,6个梁挠度不合格,另外可以观察到多处天花板破裂严重,所有柱子处的壁画都有裂缝,地震对壁画墙体造成了很大破坏,影响了壁画的价值,有必要采取抗震加固。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测绘学院李长青院长介绍科研团队在北京市文物数字化档案、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建筑施工高模板支架远程检测、岩石力学与工程爆破施工等方向的科技成果与实力,同时表示将全力支持该课题的高质量实施。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任凤国处长介绍:学校具有浓厚的校企合作传统和鲜明的科技服务特色,立足北京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领域。科研定位是: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专业定位和自身优势,着力解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生产、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产教融合、助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注重应用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本课题是10月中旬石景山文委王浩主任拟定的题目,我们的老师承接下来,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研究是我校重点支持的科研方向之一。
石景山文化委员会主任王亚迅说,咱们这个小课题带来大作用。北工职院是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各位专家和区领导都来关注法海寺,课题特别有意义。按照石景山区政府要求,文委启动了法海寺保护发展规划,将系统全面的来制定规划,怎样把完整的精美的法海寺交给下一代,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石景山区副区长陈婷婷作总结发言说,感谢各位专家,带着一种很深的文化情怀来到法海寺,各位专家关于法海寺的保护传承和下一步的创新给予我们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在我们在讨论一个共同话题,法海寺从祖宗手里接过将近600年了,如何交给下一代,能不能再往下传600年?非常感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做法海寺科学保护的课题,希望2019年课题继续做下去。我们做的事情“天时地利人和”俱佳,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区政府明年也要将法海寺作为重点项目,法海寺要“政学研”结合,成立研究院,希望法海寺论坛作为石景山名片一期期专题办下去,成为走向世界的智库汇。另外西山文化带、八大处科学保护与规划也热忱欢迎专家团队参与进来。 法海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雄宝殿内遗存明代壁画为国家级艺术瑰宝,与敦煌、永乐宫并称“三大壁画艺术宝库”。课题组还邀请了北京市地震局局长任利生和广东省原地震局局长黄剑涛到法海寺实地考察调研,任利生非常有信心地说,目前我们中国的建筑加固技术对壁画的保护,抵御千年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首都没有了文物建筑,还怎么叫古都,怎么称其为文化中心,今后要将文物建筑防震减灾列为首都韧性城市重要板块。
通过课题组的努力,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法海寺科学保护与利用,在石景山区历史文化挖掘与研究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实现了科技服务助力区域发展的目标。
(撰稿:佘祥云 图片:张亚英 )